伟人的志向
1917年10月革命还未爆发,年仅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,毅然走出了富足的家庭,他怀着为寻求"中华之崛起"的抱负,加入了去日本留学的行列。在于同学告别时,他留下了"原相会在中华腾飞时"的临别赠言。并信手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句:
大江歌罢掉头东,
邃密群科济世穷;
面壁十年图破壁,
难酬蹈海亦英雄。
19岁的周恩来就是怀着这样远大的志向和革命的豪情,走上了探寻中国光明的征程。英国作家迪克·威尔逊写道:"周恩来未成一名他的家庭希望他日后成为的达官贵人,他少怀大志,从枪林弹雨中走来,甚至没有一只属于他的皮箱,他就这样走进了北京,开始肩负起从根本上改造世界上最大国家的任务。在他生命的剩余时间里,他仍为这一非凡的目标而执著地工作着,他开创了一种无人能够匹敌的步调……"
"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"。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少年时的积极主张。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认定:一个青年人要担当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重任,就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、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。1913年春天,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第四师范学校。每天清晨,同学们还没有起床,他便借着熹微的晨光,在室外晨读。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,他总是拿着自己的书本,跑到热闹的城门口去看,任凭人群熙熙攘攘,车水马龙,他只是看自己的书,时而默念,时而朗读,时而背诵,若无旁人,从中锻炼自己在任何混乱环境中专心学习的好习惯。在这个学校展览室里,至今还存放着一盏自制的供毛泽东子夜长读的竹筒子油灯。当东方微露晨曦,毛泽东便独自在学校的小水井旁开始冷水浴了。吊桶打上清凉的井水,一桶桶往身上浇,再用毛巾擦洗全身,直到全身发红为止。从盛夏到严冬,纵然是雪花飞舞,池水结冰,也从不间断……毛泽东正是凭借着深邃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,开创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伟大业绩。
革命的伟人不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学识,还十分注意从青少年时期培养自己有坚韧不拔、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。因为他们深知:革命的道路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。所向,一往无前,愈挫愈奋,再接再厉。"这便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高尚品格的写照。孙中山从小就表现了很强的反封建、反迷信的革命精神。孙中山生长在广东一个不开化的小山村,人们非常迷信鬼神。一个冬日下午,孙中山约集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跨入了"北极庙"。当他看到几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面色虔诚地向神像跪拜时,他一步冲上前去说:"这个神能保佑你们什么?他们自己都不能帮助自己,还要我们供奉,还能帮助我们什么。"说着,孙中山跳上神桌,对着"北极帝君"的神像猛力一击,只听"哗啦"一声,神像的手臂和身体分了家,露出了木头和稻草。老人连连念叨:"罪过,罪过"。但孙中山和几个勇敢的伙伴却一起哈哈大笑起来……
朋友们,当我们在歌赞伟人们的功业时,是否记起了他们从少儿时对自我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呢?"志当存高远"这句古训在告诉我们:伟人也并非是超人的"天才",只是他们早立志、立大志,并为这志向矢志不改的终生奋斗,于是他们从普通走向了非凡,由平凡升华为伟大。我们正年轻。让我们沿着伟人的青少年足迹走去吧!也许我们终生与伟大无缘,但我们有理由追求非凡!